close
書名:模仿犯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張秋明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8.10二版
幾年前這是我第一次看的日本推理小說
最近被選為讀書會的書目而看了第二遍
突然發現...在這兩遍之間我也沒看過別本日本推理耶XD
(如果《眼球特別料理》不算的話,那好像沒有推理成份)
不過《模仿犯》似乎也不是最典型的日本推理
比較偏向於社會小說
在我看來,這本厚達一千三百頁的小說像是可以拍成十集左右的日劇
少了緊張而迅速的節奏
多了詳盡而徹底的描寫
書評家已提出關於出場人物之多是一項特色
故事中難免還是有少數地方讓一些人物串在一起是我覺得不太自然的發展
(例如高井由美子跟蹤哥哥去大川公園,卻跟樋口惠和石井良江攪和在一起)
不過豐富的人物確實讓這個故事好看
也更貼近真實人生的感覺
畢竟一個事件的發生牽扯到的人是會無限擴散的
不可能只到某一個層級就劃分得乾乾淨淨
新聞主播、住院病患、文字記者...
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也隨時可能從跑龍套的角色躍升為主要配角
這個視角和場景面面俱到的故事
想給讀者的可能不是一般犯罪故事那種刺激、正義感
它像劇本般實實在在
讀者沒有太多發揮想像力的機會
你只能任由作者將你丟到那個案件中
你要湊熱鬧也可以
你要憂心忡忡也可以
你要迎戰邪惡也可以
但是不管你有什麼心情
那牽涉層面無比廣泛的案件都不會因而稍歇
你只能懷著沉重的心情靜觀其變
我個人覺得這本小說有個地方是創新的優點
那就是作者不免俗地安排了一些巧合的蛛絲馬跡
但不俗地讓那些線索就這麼錯失
直到故事結尾都不被揭露
例如高井和明曾經打電話去諮商中心
留下了破案關鍵的錄音紀錄
卻一直沒人發現
而到了故事後段好不容易真一想到可能有這種錄音
(不過他會想到我覺得有點牽強)
但是作者依然沒有使用這個點來當作破案關鍵
直到故事尾聲都沒有再提起這件事
又例如嘉浦舞衣被殺那晚,她的同學蘆原君惠有了感應
後來又發現舞衣寄回的家書不像是她的風格
本應是個破案關鍵
但正如同現實人生,一般人不會將那種不祥的預感當作真實
要說剛好這位國中女生就是堅持要追查
反而才是不合理
而這個女生在故事後段又出現了一會兒
讀者不禁要想:伏筆終於要爆了吧!
結果沒有,她還是出來串個場又退場了 :p
也許就整體而言,拿掉這個角色相關的情節
一點都不影響整個故事進行
但是作者仍然花了許多心力去寫這些旁枝末節
這是我在別的小說不曾看過的做法
也是我最肯定她的地方
(再補一個...篠崎刑警和高井由美子之間的交流也是如此吧
一度交會的命運又錯過了,結局完全不一樣)
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最重要的車禍事件後真凶還活著
並且讓世人都對他毫不懷疑地出現在大眾面前
我那時候覺得好害怕
不曉得接下來會是哪個人不明就理被他殺掉
結果一直到最後,他都沒有再殺人的念頭
我不曉得他這樣算是純粹的惡嗎?
他像是擁有完全不同的一種思考模式
將整個事件當作他的一個創作
劇本隨時可以修正
順應時勢而有不同表現手法
因此前半段的殺人不是暴力
後半段的不殺人也不是和平
甚至讓人痛苦也不是他的唯一目的
他要的只是那種將他人玩弄於己手的控制感
要不是滋子最後找到了他的弱點
相信他可以一直自導自演下去
而且未見得再以世俗認定的犯罪型式來演出
網川浩一不是模仿犯
宮部美幸也不是模仿犯
此書確實獨樹一格
作者:宮部美幸
譯者:張秋明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8.10二版
幾年前這是我第一次看的日本推理小說
最近被選為讀書會的書目而看了第二遍
突然發現...在這兩遍之間我也沒看過別本日本推理耶XD
(如果《眼球特別料理》不算的話,那好像沒有推理成份)
不過《模仿犯》似乎也不是最典型的日本推理
比較偏向於社會小說
在我看來,這本厚達一千三百頁的小說像是可以拍成十集左右的日劇
少了緊張而迅速的節奏
多了詳盡而徹底的描寫
書評家已提出關於出場人物之多是一項特色
故事中難免還是有少數地方讓一些人物串在一起是我覺得不太自然的發展
(例如高井由美子跟蹤哥哥去大川公園,卻跟樋口惠和石井良江攪和在一起)
不過豐富的人物確實讓這個故事好看
也更貼近真實人生的感覺
畢竟一個事件的發生牽扯到的人是會無限擴散的
不可能只到某一個層級就劃分得乾乾淨淨
新聞主播、住院病患、文字記者...
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也隨時可能從跑龍套的角色躍升為主要配角
這個視角和場景面面俱到的故事
想給讀者的可能不是一般犯罪故事那種刺激、正義感
它像劇本般實實在在
讀者沒有太多發揮想像力的機會
你只能任由作者將你丟到那個案件中
你要湊熱鬧也可以
你要憂心忡忡也可以
你要迎戰邪惡也可以
但是不管你有什麼心情
那牽涉層面無比廣泛的案件都不會因而稍歇
你只能懷著沉重的心情靜觀其變
我個人覺得這本小說有個地方是創新的優點
那就是作者不免俗地安排了一些巧合的蛛絲馬跡
但不俗地讓那些線索就這麼錯失
直到故事結尾都不被揭露
例如高井和明曾經打電話去諮商中心
留下了破案關鍵的錄音紀錄
卻一直沒人發現
而到了故事後段好不容易真一想到可能有這種錄音
(不過他會想到我覺得有點牽強)
但是作者依然沒有使用這個點來當作破案關鍵
直到故事尾聲都沒有再提起這件事
又例如嘉浦舞衣被殺那晚,她的同學蘆原君惠有了感應
後來又發現舞衣寄回的家書不像是她的風格
本應是個破案關鍵
但正如同現實人生,一般人不會將那種不祥的預感當作真實
要說剛好這位國中女生就是堅持要追查
反而才是不合理
而這個女生在故事後段又出現了一會兒
讀者不禁要想:伏筆終於要爆了吧!
結果沒有,她還是出來串個場又退場了 :p
也許就整體而言,拿掉這個角色相關的情節
一點都不影響整個故事進行
但是作者仍然花了許多心力去寫這些旁枝末節
這是我在別的小說不曾看過的做法
也是我最肯定她的地方
(再補一個...篠崎刑警和高井由美子之間的交流也是如此吧
一度交會的命運又錯過了,結局完全不一樣)
記得第一次看的時候,最重要的車禍事件後真凶還活著
並且讓世人都對他毫不懷疑地出現在大眾面前
我那時候覺得好害怕
不曉得接下來會是哪個人不明就理被他殺掉
結果一直到最後,他都沒有再殺人的念頭
我不曉得他這樣算是純粹的惡嗎?
他像是擁有完全不同的一種思考模式
將整個事件當作他的一個創作
劇本隨時可以修正
順應時勢而有不同表現手法
因此前半段的殺人不是暴力
後半段的不殺人也不是和平
甚至讓人痛苦也不是他的唯一目的
他要的只是那種將他人玩弄於己手的控制感
要不是滋子最後找到了他的弱點
相信他可以一直自導自演下去
而且未見得再以世俗認定的犯罪型式來演出
網川浩一不是模仿犯
宮部美幸也不是模仿犯
此書確實獨樹一格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