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讀完:2008.12.07

評分:5顆星

 

書名:事發的19分鐘(Nineteen Minutes)
作者: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台灣商務
出版日期:2008.01



※本文首次發表於ptt book板


前面爬文看大家對這本書的反應

似乎先看過《姊姊的守護者》再看這本的話

就會覺得不如上一本書寫得好

不過我可能沒有看過《姊》一書,所以很喜歡這本書^^"


首先覺得她的寫法非常流暢

第一章先是寫事發當天的事

之後的每一章則是以這一天當作基準點

「十七年前」、「數小時後」這樣一直交錯呈現

感覺有變化又條理清晰

讀者可以輕易記住已知的資訊,慢慢拼湊出事件完整的樣貌


在過程中最掛心的疑問是:

為什麼小時候喬絲和彼得是最好的朋友,而事發時喬絲卻否認她認識彼得?

這之間是在哪個時間點發生了轉折?

這個轉折跟彼得最後開槍掃射有什麼關聯嗎?

對我來說,這個疑問讓我在算是平鋪直敘的故事中

有了一個聚焦的點,我覺得比起太多疑點的故事要來得恰到好處


這本書令我驚喜的另一個地方

是原本以為會著重於狗血式地描寫霸凌事件的細節

以及開槍的彼得本身條件有多麼軟弱無能、蒼白畸型

但這兩點在書中並沒有被拿來輕易利用

那些強勢的學生沒有對彼得做出那種令人髮指的惡行

而彼得也不是自卑怯懦到近乎神經質的少年

讓人心寒的也正是這一點

看似生活中不難發生的情節

要說會導致校園槍擊慘案,在作者筆下似乎又那麼合情合理

轉念一想,這些少年要的不就是希望能融入群體

不想被孤立在外嗎?

而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

無論是喬絲向現實妥協後對自己的厭惡、或是彼得忠於自己卻又難以承受孤獨的痛苦

這兩種矛盾的情緒又何嘗沒有發生在你我的成長過程中?


看完這本書心中自然難以揮去那股哀愁

對槍枝嚴格管制自然可以減少這類慘事發生的機會

但成長過程心靈的痛苦在任何國家應該都難以避免

或許這也是身為人類必須承擔的磨鍊

只是如果有幸置身較為強勢的群體中

是否也能對弱勢的那一邊多一點關懷

不要落井下石去更加孤立他們來鞏固自己?


而關於此書編排方面

個人認為品質算是上等

無論在翻譯、校對、印刷各方面都是

本書錯字非常少(當然還是有,見勘誤表http://tinyurl.com/5grj7d

看得出不是編輯粗心造成的,而是真的不認識這個字的用法

例如:「囟」門、「姊」妹、「拇」指、「蹺」課等

此外書背上膠的設計我覺得很好

是另用一小片紙去固定整本書頁裝訂

跟真正的書背是沒有黏合的

這樣雖然書很厚,放在桌上也不會讓書背有折痕,也不會不好平放

我也要學起來ccc...(不過想必要增加成本)


p.s 最後有一點疑問:為何彼得在掃射過程中會停下來吃麥片?

這個情節是要印證他真的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莓子 的頭像
莓子

酸莓子的王國

莓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