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本書獲得廣大讀者喜愛,但以下有主觀之負評感想,請斟酌閱讀
這本書橫空出世,所有看過的人都驚為天人,
實在令人無法忽視,所以我也跟風買了一本,
不過忙到現在才真的有空看。
倒是之前某一次Apple TV+有限時免費,
我趁著那次先看了改編影集,對於影集就有諸多吐槽點,
還想說書應該會好一點,殊不知真要比較起來,
或許影集版還略勝一籌。
看到一些人對書名感到退避三舍,這我不太理解,
畢竟封面已設計得如此活潑,而且大家也都知道它是小說,
難道真會認為內容是在教化學嗎?
我看到書名時,卻是聯想到《德語課》,不知道有沒有致敬的意思,
但《德語課》的內容才真的是大魔王...
總之,剛開始看幾頁就覺得不妙,
這文風白話到近似網路文學,
充斥大量對話,好讀歸好讀,
但就很稀,感覺不到文學之美。
更糟的是所謂要傳達的女性主義,
卻是通篇老套以及刻板印象,外加仍然擺脫不了的父權思維。
譬如說,女主角聰明還不夠,還非得要很漂亮不可,
天生麗質也就罷了,整天處理化學物質,
安排她哪裡被灼傷有個疤不行嗎?
或是任何沒那麼完美的外貌,譬如雀斑或遺傳疾病?
不,這仍然是迪士尼公主為主角的小說。
然後一方面拚命吹捧女主角多麼聰明,
另一方面卻依然用「大剌剌」、「傻白甜」的偶像劇俗套設法讓她討喜,
譬如對著沃特大聊性事、在直播現場叫觀眾把道具搬走,
或是記者問她給狗取名六點半是什麼意思,她開始從巴比倫解釋時間是什麼,
無不誇張到令人大翻白眼,不確定作者到底想藉此讓她發揮什麼樣的光環。
然後她的女兒又是另一個超級討厭的設定,
什麼四歲小孩就會讀《裸者與死者》,
同時卻又貌似天真地問:「什麼是教母?」
程度設定前後矛盾是一個問題,更大的問題是,
為什麼這對母女就一定要是最最聰明的,
然後書中所有男人,除了凱文以外,
就只有分成又笨又壞以及雖笨但善良這兩種?
並且沒有一對幸福美滿的夫妻,不是離婚就是有人死了。
女性在那個時代的種種弱勢,
也是簡單粗暴地一個個丟出來,
性騷擾就直接安排被教授性侵、被老闆秀雞雞,
薪資不公平就是「有人」(誰?)塞了紙條寫出全公司待遇,
白紙黑字表明男主持人薪水就是高三級。
懷孕走在路上就是三姑六婆都要講些恐嚇的話,
再加上噁男手直接摸上肚子。
真的很懷疑作者有沒有聽過鋪陳兩個字,
不要想噴什麼事情就圍繞那件事隨便編個劇情和對話充字數好嗎,
這叫譁眾取寵。
我也非常討厭幾乎所有聲稱不想生小孩卻不小心懷孕的女主角,
最後都是把小孩生下來,然後變成一個好媽媽。
(《俗女養成記2》真是令人失望透頂)
作者想要談女性主義?想要談突破?
試著把故事寫成女主角毅然決然墮胎了,並且沒有在那裡後悔萬分,
而是慶幸做了正確決定,從此過著光明人生,如何?
雖然我看的作品並不多,但真的幾乎沒看過墮胎成功的劇情,
大概只能想到《夜行動物》吧,幸好那部的女主角並沒怎麼糾結墮掉的小孩。
伊莉莎白在書中兩度對粉紅色表示反感也滿可笑的,
有沒有想過女生也可以主動喜歡粉紅色?
為什麼她女兒就一定要寫成喜歡藍色,刻意製造衝突?
不諱言,我從小就自發性地反抗「女生=粉紅色」這種概念,
而一直洗腦自己我討厭粉紅色,
直到真的步入中年,才覺得有點可笑,
只要自己的心不被綁架,喜歡粉紅色又有何不可?
那我是真的只喜歡屬於「男生」的藍色,而討厭粉紅色嗎?
真要說的話,我應該最喜歡橘色吧,一點也不男生呢。
此外女兒的名字也很無聊,什麼剛生完還神智不清時,
護士就來問小孩名字幫填,然後事後發現要改就得有結婚證明,
美國報戶口是有這麼隨便嗎?
女主角在教做菜時,故意不講醋和鹽而講化學式,
也是令人懷疑作者到底嗑了什麼,
所以其他的食材都只有「俗名」嗎?
蔬菜水果是不是也應該講學名?
至於中文版,錯字多到已經超出可容許的標準了,
翻譯雖然不至於有太多誤譯,
但是把沃克利牧師(Reverend Wakely)的頭銜翻成名字「雷弗倫」(還出現兩次),
實在是令人無法忍受的錯誤。
結論是這本書正如同伊莉莎白不願在做節目時妥協的,
「娛樂性」十足,但沒有營養。